宋莉莉① 郭雪清①
①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信息科,441000, 湖北省武汉市武珞路627号
摘 要 目的:探讨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及健康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与应用效果。方法:结合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特征和当前军队卫生信息化建设基础,深入分析了系统功能需求、体系结构及相关关键技术。结论:军人电子健康档案软件系统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建设成果,实现了对军人信息化采集、传输和分析利用。结果: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对全面实施军人健康管理,促进军人健康和卫勤管理水平,保持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 军卫工程 体系结构 信息共享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是以数字形式采集、存储的军人健康及健康维护情况的动态电子记录,其目标是建立官兵贯穿从参军到退伍全过程的电子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检测、疾病预警、健康维护与健康促进等全方位服务[1]。自1999年以来,总后卫生部先后部署实施“军卫一号”、“军卫二号”和“军卫三号”工程,2011年又结合应用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部署实施新版电子病历系统[3],不断加强部队卫生信息化建设,这些都为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于现有军队卫生信息建设成果,建立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施军人健康管理,对推动军队卫勤信息化建设,促进军人健康水平,保持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
1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现状
1.1 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现状[2]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对电子病历系统研究的日益深入,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开始致力于电子健康档案的研究。1995年,日本成立了由政府、产业、学术界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进行电子健康记录的开发;2007年英国投资64亿英镑,计划用10年时间,建立全科医生数据系统、医生网络软件系统、欧洲健康档案等项目;加拿大投资1.4亿美元建立国家级电子健康档案共享系统,计划到2012年完成包括健康档案共享、医务人员及患者档案共享、电子病历共享、药物治疗的电子共享、远程医疗等8大类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2009年,美国奥巴马总统宣布先期投资200亿美元发展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技术系统。随着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各国推进电子健康档案应用的速度也不断加快。澳大利亚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率从2000年的25%上升到2009年的95%;新西兰在近9年内,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率从52%上升至97%;美国当前使用率仅为17%,预计到2019年全科医生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率达到90%,医疗机构的使用率则会达到70%。
我国电子健康档案的起步研究比较晚,是伴随着卫生信息系统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发展而展开,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电子健康档案发展迅速。2000年上海闸北市区就开始电子健康档案的探索,并于2006年率先构建了“闸北区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了区域内预防保健信息与临床诊疗信息的互通、共享。近年来,国家卫生部编制的《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和《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卫生信息系统的技术框架》,以及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翻译出版的《电子健康档案蓝图》为我国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2009年国家卫生部提出:“从2009年开始逐步在全国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工作目标,到2020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符合基层实际的,统一、科学、规范的健康档案,并建立相应的使用和管理制度,以健康档案为载体,更好地为城乡居民提供连续、综合、适宜、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1.2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现状 随着军队卫勤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快速推进,根据全军信息化和后勤信息一体化建设发展规划总体要求,建立贯穿官兵从参军到退伍全过程的电子健康档案也成为军队“十二五”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目前,已有相关研究人员和单位对此进行初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军事医学科学院吴峰、李立等人[1,3-4]深入分析国内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相关术语进行了界定,对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需求和业务流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一个基于面向服务架构的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架构,为我军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模型。
北京军区卫生部在总后卫生部领导下,于2009年在北京军区展开了“军队人员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设计与研发,并在部分兵种、北京军区两个建制师和相应体系医院组织试用,对军人电子健康档案进行了探索性的实践研究[5-8]。该项工作的开展初步建立了具有军队特色的健康档案信息组织结构和基本满足部队健康管理工作需求的功能系统,该系统仅构建了基于体检信息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系统结构的优化,业务功能的完善,相应标准体系、接口、规范和模型的建立,以及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制定等。
此外,还有个别部门和单位根据本系统需求,建立了相应的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平台,这些研究都对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9-10]。
2013年4月,广州军区卫生部在总后卫生部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军人电子健康档案项目建设专家组的指导下,在我院展开了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先行试点工作,下面本文将对该系统的功能、特点和组织结构进行详细介绍。
2 系统功能设计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设计以现代军人健康为指导,以军人健康为核心,紧密结合军队实际,突出军事活动对军人健康的要求,反映不同职业、不同环境条件下人员健康情况,覆盖军人参军至退役的全过程,与国家居民健康档案接轨,达到提高保障能力,促进官兵健康的目的。软件系统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电子健康档案的导入导出 一份完整的健康档案是从人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产生和记录的所有健康信息数据集构成。国家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按照不同生理年龄将人的整个生命进程划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八个生命阶段。但由于军人的特殊性,决定了军队健康管理重点关注的是军人服役期间,即从入伍到退役转业、退休移交这一期间,因此必须考虑服役前和退役后与地方健康档案管理系统的对接,预留相应的数据接口,支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健康信息的整合 官兵的健康信息可能分布在基层卫生队、门诊部、部队医院、疗养院等不同机构,这些信息分散,甚至缺乏一致性(没有与统一索引号),很难支持个人健康档案信息的全过程管理。军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系统要能够将这些分散的信息进行整合,构建基于唯一索引号的核心数据库,形成全员、全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信息集。
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共享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要能够支持信息的共享利用。官兵个人可以方便的在计算机上查阅自己的健康档案和军医健康指导信息;不同机构卫勤管理人员、责任军医可访问各自职责范围内的所有健康档案信息,进行分析利用和科学研究。
健康管理与智能分析功能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管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档案的管理,如新建、编辑、调入/调出、归档/移除等;另一方面是已建立在军人电子档案基础上,以军人健康促进为中心,从增进体能、智能心里、环境适应能力角度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从技术上讲是对档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挖掘,提供决策支持。
3 系统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3.1 系统体系结构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是记录、存储、检索和处理军人电子健康档案中信息的系统,包括数据、程序、规则、规定、基础设施和用户等内容。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以健康档案数据中心为依托,以军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为核心,以军人健康档案信息的采集、存储为基础,以健康信息交换、共享和分析利用为目标,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多渠道动态收集、整理、存储和分析军人健康信息,具备信息采集域管理、健康信息交换与共享、健康统计与分析等功能,是硬件、软件、人员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服务系统。军人电子健康档案软件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3.2 关键技术研究
3.2.1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模型 完整的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共分为军人基本信息、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服务、伤病管理和妇女保健六个部分,共三十三类信息。目前,初级版本的软件系统中主要包括军人基本信息、门急诊(巡诊)信息、住院信息(住院病案首页)、疗养信息(疗养首页)、体检信息、传染病报告信息(传染病报告卡)和预防接种信息,共七类信息。其中军人基本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健康基本信息两部分,健康基本信息又包含职业与环境信息、生活行为习惯信息和健康史信息三部分。
3.2.2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建设 目前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采用“集中式”部署,在解放军疾病控制中心建立数据中心,集中收集、存储和管理健康档案数据,统一对外服务。数据中心是存储全军官兵健康档案信息的核心数据库,基于信息模型进行设计,包含有大型关系数据库、文件数据库,以及索引数据库等多种信息,随着系统的不断完善,甚至还会包括各种专业的临床业务数据库,如影像数据库、病理数据库等。军人电子健康档案数据中心是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因此还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中心软硬件运维机制和规章制度,保证其24小时不间断运行。
3.2.3 基于角色的授权访问机制 根据数据安全和健康管理需求,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授权访问机制,采用分级授权的方法进行权限管理。目前,系统共设置六类基本角色,分别为权限管理员、卫勤领导、健康管理军医、健康责任军医、医护人员和官兵个人。系统采用分级授权的方法进行,下级单位向上级单位申请本单位权限管理员,再由本单位权限管理员统一管理本单位的角色权限分配,用户可同时具有多个角色权限。
3.2.4 基于卫生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采集由自动采集和人工采集两部分组成,需要解决两方面的技术问题:一是信息整合,个人健康信息可能分布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不同的信息系统中,如医院信息系统、疗养信息系统等;二是现有军队卫生信息系统中信息模型到电子健康档案信息模型的映射。军人电子健康档案采用基于军人保障卡的档案主索引管理方式,基本人员信息从军人保障卡数据库中导入,保障卡中包含了官兵个人所有的医疗保障信息,如医疗账号、保障体系等,现有军队卫生信息系统中一般都包含有医疗账号到本地就诊序号的索引信息,从而实现信息的整合。现有军队卫生信息系统都是在军字卫勤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 数据结构相对统一,信息模型的映射也很容易实现。
3.2.5 基于Web的健康管理系统 健康管理是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核心,是从各级部队军政主官和卫生人员以战斗能力促进和保护的角度展开的,是建立在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基础上,从增进体能、智能心理、环境适应能力角度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其基本内容包括:健康水平评价、健康风险评估、危害因素监测与预警、卫勤评估、调整组织形式与保障方式、调整政策与措施等。依托军综网,采用基于Web的方式部署健康管理系统,极易维护升级,非常适合当前部队分布广的特征。
4 应用效果与结论
2013年4月,在总后卫生部的领导下,我院和一个体系保障部队开展了试点先行工作,搭建了军人电子健康档案采集平台,完成了全院和部队所有官兵的健康档案采集、上报;构建了基于军事综合信息网的军人健康管理平台,在机关、医院门诊等部门展开了健康管理工作,实施了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健康评估、健康分析和健康指导,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全军推广提供了重要参考。
4.1 能力转型,创新医疗服务模式 传统军人健康观认为只要没有伤病和疾苦即为健康。而现代军人健康观强调军人健康标准由一般社会人的生理、心里、社会“平衡”健康标准,向以战斗力需要的体能、智能心理、环境适应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健康标准转变。基于电子健康档案的医疗保健服务,紧贴官兵需求,对官兵实施个性化和全方位的健康保障服务,以信息化的手段和智能化得分析,增强了军人健康管理的精准化和科学化,有效推动我军医疗服务模式有以治疗为主体向以预防为中心的拓展,健康服务由被动医疗向主动保健的方向转变,工作重点由疾病控制向以增进军人健康为核心,实现战斗力提升转变。
4.2 三位一体,实施全维健康管理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有效整合了部队、医院、疗养院、专业疾控机构的各类军人健康信息,形成全员、全程、全要素的健康信息集,通过综合集成多个功能独立、位置分散的军队卫生信息系统,构建了一体化的健康管理平台,实现了对军人健康状况的全程动态监控、评估和干预,有效促进了预防、医疗和强健的一体化建设和发展。
4.3 信息整合,实现区域医疗协同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整合了军人基本信息、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服务、伤病管理等信息,依托军事综合信息网实现了健康信息的共享,有效解决了部队卫生机构与体系医院信息不畅通的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医务人员把握官兵历史健康状况和发展变化过程,提高预防、医疗及健康促进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可将官兵在医院的就诊情况及时反馈部队,提高部队和个人的自我预防保健意识。
4.4 智能分析,科学制定卫生决策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的使用可以及时分析评价官兵健康及卫生服务需求,及时发现军人群体健康和卫生政策与策略中存在的问题,为卫生管理机构制定卫生规划、卫生服务计划,以及开展卫生服务效果、效益评价提供依据,不断修订和完善军队卫生政策、法规和标准。
参考文献
[1] 吴峰,徐雷,李力,刘运成. 建立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设想[J]. 人民军医, 2012,55(1): 90-92.
[2] 吴思静,郭清. 国内外电子健康档案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困境[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2):226-228.
[3] 李立,孟海滨,吴峰,赵东升,陈文亮.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及健康管理系统架构设计[J]. 军事医学, 2015, 36(5):395-398.
[4] 李立,孟海滨,王惠淑,赵东升,陈文亮.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业务流程分析及体系架构设计[J]. 武警医学, 2011, 22(12): 1043-1048.
[5] 潘涛,樊小玲,米大同,张杰,许秀峰. 建立军人电子健康档案 探索部队健康管理新模式[J]. 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8):86-87.
[6] 樊小玲,郭鹏飞,张杰,武强. 军队人员电子健康档案的总体框架设计与应用[J]. 中国数字医学, 2011,6(11): 17-19.
[7] 李永革,刘德月,张岩,陈鹏. 构建军人电子健康档案平台存在的难点及解决方案[J]. 2012, 33(7): 91-92.
[8] 李永革,刘德月,张岩. 构建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新思路[J]. 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9):98-99.
[9] 杨宏桥,卜海冰,吴飞. 军人电子健康档案的总体设计与建设实践[J]. 中国数字医学, 2010, 5(11):22-24.
[10] 崔宝善,孙东升,熊友生,王艳,童仲华. 军队干休所老干部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与应用[J].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2,14(5): 394-395.